一篇写给自己看的随笔
这是一篇随笔。本文将会涵盖几个不同主题的内容,我会尽力把各主题进行耦合,不过确实有点难,恩,尽力吧。
懂得再多爬山也会累
在过去的2018年里,让自己感触最大的是《原则》这本书;有一天去书城等朋友的间隙发现了《稻盛和夫·哲学精要》这本小册子,读完后也产生了非常多的感悟。我无法评判这两本书的价值,因为成功人士写的书逃不掉“成功光环加持”的嫌疑。我只用最俗气的比喻描述一下:读完这两本书,就好像认识了两个牛x的人并与之交谈过,如此感受。
可是,认识的人再多,这些人再牛x,也无法让我们爬坡似的生活变得轻松。那怎么办呢?面对如此人身难题,只能通过认真观察生活和工作的规律,并一次次地像个中学生那样思考生命的意义来寻找答案,聊以藉慰吧。
生活 & 感情 篇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这是《原则》这本书里 瑞·达利欧 的生活原则第一条。我发现,对生活的现状了解的越详细,便越接近事情的真相,从而方便自己做出更优的决策;同样的,对工作中的细节了解的越多,处理一些问题便更加得心应手。
当我发现当前的自己不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同时手头又有更重要的事情去钻研,那么就不要再在理财市场里浪费时间了;当我发现自己某项技能缺少积淀时,那么就专心增加此技能的积淀,不要再在文字与图画上花费太多精力了;当我发现唯有坚持锻炼身体才可以精力充沛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那么就定闹钟准时起床进行预定强度的锻炼,不要再犹豫要不要偷懒对时间和强度打折了;当我发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脾性和追求,那么就努力适应每个人的风格,不要再挑战大家都向着同一个标准发展了;等等。
最后,如果快乐的生活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充分理解之上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充分理解之上的,那么我还有其他理由不认真观察并体会这现实的规律吗?
坚持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
无论是文字表达(比如日志、随笔等),还是其他的技能爱好(比如钢琴、大小提琴等),或者其他的坚持(比如固定时间固定强度的身体锻炼,比如特定强度的英语学习,比如感情马拉松等),都是值得赞美的事情。
听唱片时,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交响乐或独奏,我总能听出里面坚持相关的部分。看一件艺术品时,往往也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坚持最打动人。
自豪的是,我已经走在坚持这条路上了,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吧。
人生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演进
如果把人生分成童年、少年、青年前期、青年中期、青年后期、中年前期、中年中期、中年后期、老年,会发现人生的每个时期里主要矛盾(要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
根据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童年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基础的世界观,比如事物认知、品格塑造等;少年的主要矛盾是构建自己的方法论,包括提升认知的方法论、为人处世的方法论等;青年前期的主要矛盾是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掐指一算,发现我是一个将要步入青年中期的人了🙂。
层次感的显现
随着与越来越多的人交流(有师长,有朋友,有同事,有陌生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认知里渐渐显现出一种层次感。比如,一线的开发者与架构师的视角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风景,执行者与决策者的视角有时也差异迥然,老板与手下各部门的领导的视角也不尽相同。有了这种层次感,就可以给一些事情的决策与推进提供非常大的参考。
比如:如果某件事情只涉及一个层面,那么阻塞此事情推进的主要矛盾可能是规划与任务分配问题;如果某件事情涉及到两个层面或者多个层面,那么阻塞此事情推进的主要矛盾可能就是不同层面之间的信息同步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参考,可以想象到将很容易造成效率(沟通效率、执行效率等)低下的情况。
工作 & 梦想 篇
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就像我在《工作观察之融于团队最佳实践 》中所描述的,当深入一个细节做事情时,很容易把一件事情做成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情,而这种情况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负担,同时也会给团队造成一定的负担。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想法,比如想着能有其他人帮自己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带一个新同事为自己承担一部分工作,或者想着把事情彻底交付给别人而自己进阶Leader,那么需要让这些“新同事”或“别人”了解相关的工作。如果有这个小野心,不妨平时多琢磨琢磨这几个问题:
- 有记录了流程细节的文档记录吗?
- 有记录了流程的自动化工具吗?
- 有详细的技术方案吗?(技术方案中至少包含:关键的技术选型详细依据以及思考)
- 有完备的技术手册吗?
- 有全面细致的故障记录及修复记录吗?
- 有总结下来通用的原则供参考吗?等等。
把文档的受众当做是最笨的一群人
在学生时代我就已经发现,中文技术相关的书籍往往比英文技术相关的书籍薄。究其原因是中文的书籍中往往会删减许多显而易见的细节,只对关键的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理论上,一个掌握了关键点的人考高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完美达到了应试教育的要求。但是,这种设定却无意中增加了学习这门技术的门槛,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把一部分比较“笨”的学习者刷掉(当然,刷人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写文档,写技术手册,写故障记录及修复记录,目的不是考验读这些文字材料的人的基本功,而是为向尽可能多的人传达完成某类事情的细节。因此,把文档的受众当做是最笨的一群人,假设他们是一群没有领域常识的人,这样写出来的文档的受众会更多,文档能起到效果自然也会更优。
我是一颗螺丝钉——操作流程标准化
从几次工业革命来看,标准化是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把一个公司看做是一台机器,标准化意味着公司里的每一个人扮演的都是一颗螺丝钉;另一层含义是,如果某颗螺丝钉坏掉了,随时可以从标准零件库找另一个螺丝钉替换掉。
于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所推崇的文档标准化,其实是在努力把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文档承担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时,我便成为了一颗螺丝钉嘛。
这意味着两件事情:1)如果我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想着同一件(或同一类)事情做到退休,那么我的职业生涯就变得很危险,很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被年轻的面孔或机器替代;2)如果我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心里有更大的抱负,想着与更多的人做更伟大的事情,那么标准化就很方便做任务拆分,也能非常低成本地解决人员流动问题。
我在为成为后者而努力。
正确辨识决策事情的关键人物及事项
工作里的大部分事情,往往会分成很多环节,尤其当一件事情牵涉到跨部门沟通的时候,非常容易在某个环节卡住,导致事情无法推进。
被其他人或其他部门的人“为难”,这是大部分人的第一直觉。就我所在的公司以及所有交涉过的部门来看,还尚未发现“刻意为难”的现象;但是也保不准事情会在某些环节卡住不能推进。通过我的经验,正确辨识决策者及事项可以加快事情的处理进度。
一件事情在某个环节上卡住了,哪个关键人物可以帮自己解围?是向上没有同步好信息导致上级领导无法裁定吗?是 A 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事情无法推进吗?在当前的事情上面 A 部门可以拍板的人是谁呢? 某人迟迟不拍板是因为信息没有同步吗?还是因为技术方案没有按照“最笨人群”规格编写造成理解困难呢?越快地辨识到关键点,就能更快地推进事情进一步的发展。
做好一个产品三步走
我当前的觉悟,做好一件事关注的三个点:1)理想情况下,事物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或者最佳实践是什么(奔着这个目标去实现);2)分阶段实现前面的目标,做到既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又能奔着目标发展(不要妄想一天建造一个巴黎,需要考虑持续可发展的路子);3)行动力。
第一个点侧重想象力,第二个点侧重规划,第三个点侧重执行,难度依次增加;描述理想中事物的最终形态太简单了,但是根据这份愿景做出规划又是那么难,而根据规划持久有效地执行难上加难。不过只有走好了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只有走好了第二步才能保证第三步的价值。
小结
写代码的时候,提倡高内聚,低耦合;写文章,要求就彻底反过来了,好难。不过本文作为随笔,同时作为2018年的总结,多写几个主题也说的过去😆。2018年快要过去了,未来的年岁里我会很怀念它的。
最后,祝愿大家快乐开心努力每一天。
参考
- https://jingwei.link 我的博客地址
- 工作观察之融于团队最佳实践 职场上的成长问题
- 《原则》瑞·达利欧,书目内容参见 原则
-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 书目内容参见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